每个村落门口有一棵特别大的榕树,一排四点金老屋,一个很大的广场,人们在广场上晒谷晾衣,邻里间相互熟悉……
这些,是在地文化创始人Susan有关自己的故里潮州的儿时记忆。
她与她所创立的“在地文化”今天所做的很多事,对城市理想生活的追寻,对文化社区的打造经营,大都能追溯至对潮州生活的记忆与共鸣。
在地文化,看他们的介绍,你大概会有点儿懵:于广州东山口经营有橄榄山、白鸟之歌、PR.作者等美学空间,同时打造了深圳安云艺术设计中心,拥有自己的服饰品牌NISISS,亦为不少企业、品牌等策划落地了各式商业文化活动。利用人类天然的归类思维方式,很难一两句话把它解释清楚并归到熟悉的品牌或企业门类中。
用Susan本人的话来说,在地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关注城市人文及自然生态的生活剧场,以实体美学空间的深耕细作,来构筑城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从东山口到安云,他们以对城市文化的不同理解,尝试构建不同的城市文化体验,前者之于她来说,是一次对重建熟人社区的探索,而后者则是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我想重建一个熟人社区”
在地文化的首个社区营造项目,选址广州东山口,这里是如今的网红文艺打卡地,同时,它亦是广州这座城市发展历史上无法绕开的地标式存在,“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是坊间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
从广东咨议局的成立,教会兴建的礼拜堂、女子学堂,到中共三大会址、归国华侨修建的各式院子,Susan看来,东山口被最大程度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群,带着强烈的混合文化风格,与此同时,从近代历史上看,这里不仅是民间谚语中那个达官显贵、军家少爷的聚集地,更是这座城市先锋性的缩影。这些,让它有天然的土壤培育她心中那个多元、创新的理想社区范本。
“我们所有的空间的构建都基于我们希望去建立一个多样性的生活剧场”,她说:“既然它是多样性的,它便要能承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形态。在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我们才有了一个又一个落地的空间。”
目前,在地文化在东山口经营有5个美学空间,橄榄山、白鸟之歌、PR.作者、二丁里和LPS在地公园,从家居用品到香水诗歌,从时尚买手店到设计艺术展览空间,这五个场所领域不同、风格迥异,又似乎带着一脉相承的气质。
在地文化试图透过它们实现的,是以消费行为,培育一种生活理念和价值观。
Susan回忆自己小时候,潮州人家很多院里会摆放一口大水缸,里面栽种着荷花。有时妈妈做饭喊她去买条冻鱼,她便会从缸里挑选一片最衰败的荷叶,摘下后带去市场。鱼贩子便会用那片荷叶将冻鱼包好,草绳一扎,便可拎回家了。“我觉得这种生活和消费经历,为我日后有节制或尽量减少生态破坏的消费埋下了种子。”
她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城市的人,除了工作大多数时候处于一种消费的状态。于是,我就在想,这种消费方式如何转变成一种生活文化理念?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所有消费的背后,都可能产生影响你的生活文化理念。因此,我希望通过对这一领域内容的建设与传播,对他人的观念和习惯产生一些影响。”
对她来说,这种影响不来自于一店一铺,而是一种物、空间与人的和谐统一,你要亲临其境,浸润其中才能感受到。她试图在这个庞大的城市中,重构童年记忆里乡村的那种“熟人社会圈”,并非大家同宗同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那种熟悉,而是通过价值观、文化的认同链接形成的,能够产生共鸣的对话群体。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愿景,不同的空间内容于东山口一一落地。
从橄榄山出发,那里被最初定义为一个城市会客厅,以家居生活场为载体,为初到这座陌生城市或于忙碌生活中渐感麻木的人,提供一个有温度的自在空间;白鸟之歌,以诗与香水为切入点的试验场,通过抽象的感官体验,聚集起对这一领域有热爱和好奇的小众;PR.作者,反工业化、规模化的时尚买手店,为刚起步的独立品牌提供发声平台;二丁里,以“野”基底,搜罗各种孤品,让消费剥去品牌及符号,回归至真正的物与人的连接关系;最后,LPS在地公园,试图以更广的视角为各种艺术、设计和文化提供碰撞交流的空间。
Susan指出,东山口的每个空间都不大,因此适合以一个非常小的物质为媒介或触点来链接到这里的每个人。她将这些小而美的空间,比喻为身体的末梢部位,如手、脚、脖子、耳朵,我们日常会通过转换这些部位的装饰来切换心情,乃至身份,比如换对耳环或换双鞋子。而他们尝试做的,就是从“身体末梢”的精彩出发,和人们一起去挖掘新奇有趣的事物,以此为开端,构建理想中志趣相投的社群。
“以前大家总会问我,你们是针对什么年龄层、什么风格,有什么竞品,我觉得很无奈,因为那不是我的出发点。我的出发点就是所有东西讲求关系,比如没有不好看的颜色或材质,只有不好的关系,当你把一个物质放在一个对的关系里,它就是金子,你们就会相看两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