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散步,我们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约莫半个台北那样长,约莫九十三个红绿灯那样久的手牵手。我们要不涉核心相亲相爱,走整个城市……”
读李维菁《老派约会之必要》,恋不恋爱不是重点,对“秋天第一场散步”的幻想才是。但要想拥有最佳散步体验,“散步学”是绕不开的学问。
虽然被戴上了“学”的高帽,但却不影响它很通俗可爱——只需以更考究的目光在路上随地大小瞧,譬如窨井盖上奇怪的图案、从未走过的陌生坡道,甚至是小狗便便的常见形态……路上的一切,皆可被收入寻宝图鉴。
眼下正是适合散步的季节,但你先别急,出发前,请带上这些“入门教材”,让散步更有滋味~
香港镜头:黄宇轩姊妹篇
除了旅游攻略,我们还能聊什么?
香港,J人旅游备忘录里一座可大可小的城市。
大是指感知不完的文化厚度。既能流连中上环的繁华和西营盘的烟火,也能徘徊在深水埗到旺角一路的书店,或混迹于各种颇有年代感的影院、唱片行、酒吧。
小是指城市体量。在“来香港玩5天1w够吗?”的游客帖下,评论区赫然写着“唯一的难度是玩满5天”的调侃。
再加上公共交通出了名的贵,这座城市便成了“散步学教案”首选。
从2020年创立YouTube频道“怀疑人生就去散步”起,城市研究学者黄宇轩就开始用镜头记录香港城市的微小脉络。下面两本由他操刀的“教材”,就如数家珍地展示了他的散步心得。
《香港散步学》
作为保姆级教程,《香港散步学》贴心地为citywalk爱好者拎出了10条路线、100个地点(P人还愣着干嘛!)。不过,黄宇轩并不期望这本书成为大家照本宣科的“僵尸地图”,而是期望大家能怀着“尽情迷路”的心态走上街头。
“这十条路线、一百个地方,可以说只是个框架,是外出散步的邀请,它们包含我走在路上时让我兴奋的东西和触发的各种联想。 「散步学」的真义却是,带着这些框架走在街上的你,绝对会在散步时遇上我没有提及的各种事物。”
书中还总结了散步学的“三种关怀”,颇像是禅宗悟道的三层境界。
“第一种关怀,是练习出一种「Mode」——走在城市里头,有办法「开眼」和打开所有感官,忽然金睛火眼,「见到」最多。”
“第二种「散步学」的关怀,叫作「你不能踏入同一座城市两次」——享受完“看到更多”的趣味后,就可进一步察觉眼前的空间:今天跟昨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期间限定”的东西忽然存在、有什么在诞生和有什么在瓦解⋯⋯享受“看到变化”的趣味。”
“第三种「散步学」的关怀,我叫作「街道意识流」,即是一边行,一边遇上各种事物时,脑里也一边有持续涌出来的想象与知识,不只是「看到它们」。”
跟着黄宇轩的感官走,即便是人潮人海的嘈杂街头,也能沉浸心流的体验,感受人与城市空间的连接。
《城市散步学:以香港作为起点》
成功走出新手村后,这本《城市散步学》就能给你上一上强度。它以人类学、社会学的口径总结出“建筑”“路径”“空间”“物件”“信息”“自然”六种维度,为“散步”拆解出了一套万能公式。言外之意,不止香港,任你去哪散步都能搬出这套答题思路!
当然,理论化的章节里也不缺故事感和人情味。
“当我们在平地上发现鲜为人知的路径,固然是迷人的体验。但「隐藏」的路也是相对的概念——你没走过的、不知道存在的,这条路就足够幽秘了。 就像我一直难忘多年前,在大坑东游乐场附近的棠荫街发现一条山边小路时的快乐。 我们可以珍藏这些另类道路,多与朋友一起散步,让他们在城市中与不常被发现的路相遇。”